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现代 近代

鉴赏二





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,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 






的一首,很为后世人称道。



首句“垂緌饮清露”,“緌”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

下垂部分,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,形状好象下垂的冠

缨,故说“垂緌”。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,栖高饮露,故说



“饮清露”。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,实际上

处处含比兴象征。“垂緌”暗示显宦身分(古代常以“冠

缨”指代贵宦)。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,是

和“清”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,但在作者笔下,却把它们

统一在“垂緌饮清露”的形象中了。这“贵”与“清”的统

一,正是为三四两句的“清”无须藉“贵”作反铺垫,笔意

颇为巧妙。

次句“流响出疏桐”写蝉声之远传。梧桐是高树,着 



一“疏”字,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,且与末句“秋风”相应。“流响”状蝉声的长鸣不已,悦耳动听,着一“出”字,

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,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

响度与力度。这一句虽只写声,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

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。有了这一句对

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,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。









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,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

点睛之笔。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

论。蝉声远传,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,

诗人却别有会心,强调这是由于“居高”而自能致远。这

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:立身品格高洁的人,并不

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(例如权势地位、有力者的帮助),

自能声名远播,正象曹丕在《典论 · 论文》中所说的那

样,“不假良史之辞,不托飞驰之势,而声名自传于后。”

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,人格的力量。两句中的

“自”字、“非”字,一 正 一 反,相 互 呼 应,表 达 出 对 人 的 



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,表现出一种雍容不

迫的风度气韵。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“五绝”
(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),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

“蝉”,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。沈德潜说:“咏蝉者每咏

其 声,此 独 尊 其 品 格。”(《唐 诗 别 裁》)这 确 是 一 语 破
的之论。



清施补华《岘佣说诗》云:“三百篇比兴为多,唐人

犹 得 此 意。同 一 咏 蝉,虞 世 南‘居 高 声 自 远,端 不 藉 秋

风’,是清华人语;骆宾王‘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’,是
患难人语;李商隐‘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’,是牢骚人

语。比兴不同如此。”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

的名作,由于作者地位、遭际、气质的不同,虽同样工于

比兴寄托,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,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

艺术形象,成为唐代文坛“咏蝉”诗的三绝。(刘学锴)








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- https://app_server/ancient_proses/2237/prose_appreciations/6756
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唐诗三百首全集  |   宋词三百首全集  |   古诗十九首全集  |   诗词名句 |   词牌名大全
友情链接: 手Q阅读
Copyright © 2017 读古诗词网 - dugushici.com  |  免责声明  |  站务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